当前位置: 首页
标本详细信息表格 返回

×

×

×

×

×

×

×

×

×
中文名 双带黄鲈( 黄鲈)
拉丁名 Diploprion bifasciatum (Cuvier, 1828)
脊索动物门
硬骨鱼纲
鲈形目
鮨科
英文名 Two-banded sea perch,Barred soapfish,Yellow striped grouper
俗名 皇帝鱼,火烧腰,拆西仔,酸监仔,虱梅鱼,涎鱼,双带鲈
标本号
   
采集人 采集地 采集时间 鉴定人 标本存放位置
2020-08-12
鉴定参考 《拉汉世界鱼类系统名典》第214 页,《中国鱼类系统检索》第283 页,《台湾鱼类志》第298 页,《中国海洋鱼类》(中卷)第987 页。
形态特征 上下颌、腭骨及锄骨均具齿。前鳃盖后缘锯齿状,主鳃盖骨有3 枚扁棘。体被细小栉鳞;腹鳍腹位,末端伸达臀鳍前缘;胸鳍圆形,通常小于腹鳍;尾鳍圆弧形。体鲜黄色,体侧有1 宽黑褐色横带,头部有1 较窄横带。背鳍硬棘部暗色;腹鳍具黑缘;其余各鳍为黄色。幼鱼的背鳍第二及第三棘特别延长呈丝状。背鳍VIII-13 ~ 16;臀鳍II-12 ~ 13;胸鳍17 ~ 18;侧线鳞80 ~ 88;鳃耙9 ~ 10+20 ~ 22。
分布范围 分布于印度- 西太平洋区;我国主要分布于东海和南海。
繁殖特征
生活习性 暖水性底层鱼类,主要栖息于珊瑚礁或岩礁的洞穴或缝隙中,白天会在礁区外围的沙泥地上活动。 肉食性,主要以鱼及甲壳类为食。
经济价值 小型鱼类,体表能分泌具黑鲈素(grammistin)的黏性毒液,不可食用,但具观赏价值。
濒危等级及保护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