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南海所三亚院联合新疆企业突破“尖吻鲈幼鱼超远距离运输”技术为新疆海水鱼养殖及盐碱地开发注入新活力
近日,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热带水产研究开发中心(三亚热带水产研究院)联合新疆润涵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顺利完成了“尖吻鲈幼鱼超远距离运输”测试,创下该鱼种跨地域运输的新记录,为西北盐碱地水产养殖迈出关键一步。
此次合作基于前期南海所三亚院对该公司所在地库尔勒尉犁县气候水质的详细调研和科学评估,初步制订了以耐盐碱能力强且具有长速快、抗病性强、可高密度养殖等优势的海水鱼品种——尖吻鲈作为首期合作养殖对象。经过对28天幼鱼的营养强化和耐应激驯化培育后,于5月12日空运体长1.5cm的鱼苗22000尾,在历经27小时后到达位于尉犁县的公司基地。经检测,该批尖吻鲈鱼苗成活率达到99.93%,顺利完成了“尖吻鲈幼鱼超远距离运输”测试。
南海所三亚院马振华研究员介绍,团队自2014年攻克尖吻鲈全天候繁育技术后,已在我国南方及东南亚多国推广养殖,此次测试成功为西北地区规模化养殖奠定基础。
尖吻鲈,又称金目鲈、盲曹,肉质鲜美且无肌间刺,是东南亚和澳洲的高档海水鱼品种,市场欢迎度高且需求量大。业内专家指出,该品种在新疆的成功引入,不仅可满足本地消费需求,未来还可通过“陆海联动”模式辐射中亚市场,成为区域特色农业新增长点。
据悉,双方下一步将开展规模化养殖试验,并探索“海水鱼+盐碱地改良”的生态养殖模式,为我国边疆地区农业转型升级提供新路径。
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