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国内渔业

冷链物流贯通,世界水产品全线进军中国,而国内养殖产能过剩,底层养户面临淘汰

撰写时间:2017-01-23 [来源: ]

字号:
打印

昨日下午(11月4日),为期三天的第21届中国国际渔业博览会(简称“渔博会”)在青岛国际博览中心圆满结束,展会期间,来自全球44个国家(地区)的1350余家企业参展,其中国内展团26个,来自100多个国家(地区)的3万多名专业观众参加相关活动。

此次展会集约了来自世界各地水产业的冻品、设备和新技术等,由此可见,在高效贸易发展的同时,水产品冷链体系的高度发展成为当前推动我国渔业体系与国际接轨的动力,发达的冷链物流运输体系,让国际海鲜产品得以最快的速度进入我国市场,到达消费者的餐桌,不仅降低了水产品企业的成本,同时也提高了效益,相比传统方式下的基层养殖业是无法比拟的;在这种趋势下,中国基层水产养殖户面临被淘汰的危机,又随着我国渔业进入转型升级阶段的背景下,产能过剩问题日益突出,如何在新型产业技术体系下求生存成为当下中国基层养殖户避免被淘汰的难点。

一、现状

中国是渔业生产和贸易大国,水产品总量已经持续24年位居世界第一位,进口额位居世界第一,出口额连续11年居全球首位。今年前三季度水产品贸易额209亿美元,其中出口145亿,进口64亿。在渔博会创办之初,中国的年水产品贸易额还不到30亿美元,而如今这一数字已超过270亿美元,比全球第二大水产品贸易国——美国高出50亿美元,其中,2014-2016年,仅3年之间中国对虾进口量已升至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但长期以来,占据着我国渔业半壁江山的水产基层养殖业的落后现象,制约着我国渔业的发展。

全世界冷链物流的发展,造成国内大量养殖鱼虾受到挤压,加上中国人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产品从养殖常规鱼虾类转向世界各地的海水鱼虾类,挤压了国内养殖类鱼虾的销量。另一方面,中国工业饲料的大量发展,促进渔业产量可能突破提升,以前的水产养殖靠天吃饭,而近几年来,我国水业养殖出现产量过剩的现象,特别是今年罗非鱼的惨淡,已造成鱼价低下,收购价格基本维持在4-6块钱左右;南方罗非鱼受冲击,造成传统罗非鱼养殖亏本,其他鱼种同样受到影响;加上东盟各国零关税政策,造成养殖鱼虾大量从越南、缅甸经云南、东兴进入我国,对国内本土养殖中成本不断增加、利润不断缩小的鱼虾类市场造成大幅度威胁。

基层养殖业受到强烈的冲击,成为阻碍国内水产养殖业增效增收的瓶颈。主要病症是基础设施简陋,经济基础薄弱。我国基层养殖户多以单家独户多,多数养殖池塘由家庭责任田改挖而成,缺少科学、统一、规模、集约化的布局,且分散布点零星,没有充分整合利用自然资源,造成水利设施不完整。养殖生产所必需的物质条件,如资金、人力、物力等资源严重欠缺,有些鱼塘的固定资产投资每亩水面平均不到1000元,不但养殖个体户,甚至一些表面上看似庞大的养殖企业,也缺少必要的技术和设施实力,不少养殖基地由于经营体制不顺导致池埂坍塌、水位变浅、设备陈旧老化,受养殖形势低迷影响的企业或承包户又无力进行池塘改造,造成设施老化,只能维持现状,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

闲置在家的基层养殖户

闲置在家的基层养殖户

二、应对措施

1、配套资源创新

包括养殖户自身技术水平的提升、疾病防范知识和市场洞察力的创新;循环水配套设施、水质监测系统等的应用是养殖水资源的前提。基层养殖业只有不断更新资源,保证用水产品品质的高质量才能与国际进口水产品抗衡。

2、完善管理模式、扩大销售渠道

主要是改变传统的池塘管理模式,不再靠天吃饭,遵循生态环保养殖,减少污染,加快转型升级,着力构建与国际接轨、可持续发展的现代生态水产养殖业,扩大水产成品销售渠道,扩大网络力度,改变传统以就近买卖的城乡消费模式。

3、品种多样化

水产品除鲜销外,可扩大冷冻、加工业发展,增加水产品附加值,减少残次品损失。

三、小结

发展与国际渔业生产相配套的水产养殖业体系以及生态水产业等,进一步完善水产产业链,最终形成新科技与产业结合,将是未来水产养殖业的必行之路。

转自中国水产养殖网

微信扫一扫
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