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国内渔业

广东海洋大学教授杜涛:突破人工繁育技术 助多鳞鱚产业发展

撰写时间:2021-02-08 [来源:海洋与渔业杂志 ]

字号:
打印

广东海洋大学东海岛海洋生物研究基地水产养殖高级工程师(教授级),主要从事水生动物繁育生物学、养殖生物学的研究。2007年其主持的“多鳞鱚(沙锥鱼)繁殖生物学及全人工繁育技术研究”获广东省海洋开发研究中心立项,2012年成功培育出多鳞鱚幼鱼,实现人工育苗。

2020年,多鳞鱚被驯化繁育的消息一经传出,便在业界引起了不小的轰动。湛江市科技局组织专家对“多鳞鱚繁殖生物学及全人工繁育技术研究”进行鉴定时表示,此研究项目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在多鳞鱚实现全人工繁殖后,作为项目主持人的广东海洋大学教授杜涛又投入到了其养殖技术研究及推广的工作中。

突破多鳞鱚全人工养殖国际难题

多鳞鱚(沙锥鱼)是南方沿海地区百姓喜爱的海鲜美食,但是长久以来市场供给都来源于野生捕捞。由于消费需求量大,多鳞鱚的市场价格持续攀升,而为了追逐利润,捕捞者采取了极端的捕捞方法,使多鳞鱚种资源濒临枯竭。“早在2003年,我国福建、广东湛江等地就已开展了多鳞鱚天然苗的人工养殖。湛江市的南山岛等地利用虾塘进行鱼虾混养,养殖效果良好,经济效益十分显著。但后来由于天然种苗贫缺,多鳞鱚的养殖基本处于停顿状态。”

为了挽救该鱼种资源,让更多人吃到味美肉鲜的多鳞鱚,杜涛带领团队从2005年开始投入到多鳞鱚的全人工繁育技术研究中,在多方支持下,经过多年苦心钻研,终于成功攻克多鳞鱚全人工繁育的国际性难题。2012年年初,杜涛团队驯化了96条应激性极强的多鳞鱚,并以此为亲本成功培育出6.3万尾鱼苗,为多鳞鱚的人工养殖发展奠定了基础。

“多鳞鱚全人工繁育的技术突破使多鳞鱚养殖呈现‘立足湛江、服务珠三角,辐射广西、海南’的发展态势。”在湛江,杜涛团队将2012年繁育的多鳞鱚种苗经人工养殖培育成亲鱼,随后利用这批亲鱼在东海岛进行规模化全人工育苗试验,并与企业合作进行多鳞鱚高位池养殖、多鳞鱚与南美白对虾高位池混养试验,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为进一步推动多鳞鱚人工养殖产业的发展,满足社会对多鳞鱚种苗的需求,杜涛团队利用湛江市合兴水产科技有限公司雷州市覃斗镇后洪村水产养殖基地拥有的5000立方米室内育苗水体、约300亩室外标准高位池塘的资源优势,开展了多鳞鱚规模化种苗繁育试验,以及多鳞鱚人工养殖模式中试试验,并建立了多鳞鱚亲鱼培育基地。2013年至2018年,湛江地区累计推广养殖多鳞鱚的水面面积达1万亩。

杜涛团队突破多鳞鱚种苗繁育的难关后,多鳞鱚的养殖范围也迅速扩展至茂名、阳江地区。2014年,杜涛团队与珠海德洋水产养殖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在金湾区灯笼村水产养殖基地开展多鳞鱚在咸淡水区域的养殖试验,其后又进行了多鳞鱚人工育苗试验,并以该基地作为示范点,将多鳞鱚的人工养殖推广到盐度较低的江门、中山、珠海地区,以鱼虾混养为主,推广养殖面积达2000亩左右。

2015年, 杜涛团队与广西北海市养殖企业合作进行多鳞鱚种苗繁育、人工养殖试验, 同年便首次培育出多鳞鱚种苗150万尾,其后开展了多鳞鱚亲鱼培育、人工育苗和池塘养殖的示范与推广,辐射北海、钦州和防城港地区,累计推广养殖多鳞鱚的面积3000亩。此外, 杜涛团队与相关合作企业每年都会向海南、越南提供多鳞鱚种苗, 共同推动多鳞鱚人工养殖产业的发展。

探索多鳞鱚雌核发育技术路径

多鳞鱚是世界性浅海鱼类,具有广温广盐的特性,适合在河口地带生长与人工养殖。“经过多年试验探索,已经形成了多鳞鱚全人工繁育、养殖技术企业标准。”目前多鳞鱚的人工养殖包括高位池精养、与南美白对虾混养两种模式,展现出不错的商品鱼养殖效果。“湛江东海岛一养殖户经过143天的养殖,养殖出40~60g/尾的商品鱼,其产量可达1100kg/亩;湛江徐闻一养殖户利用多鳞鱚与南美白对虾进行混养,经过128天的养殖,多鳞鱚可生长至70~80g/尾,而且养殖成活率达到70%~80%。”

“由于多鳞鱚苗种和商品鱼经济效益与大型海水养殖鱼类相比不显著,导致了本品种更难大规模的推广。”杜涛坦言,“如何降低苗种的培育成本,提高养殖种群的生长速度从而增加其经济效益,是多鳞鱚产业持续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显示出对多鳞鱚进行人工选育的必要性。”目前杜涛团队正在进行多鳞鱚人工选育的课题研究,即多鳞鱚雌核发育的技术探索。“多鳞鱚雌雄生长速度差异较大,雌性相对较快,因此对多鳞鱚进行人工选育能进一步促进多鳞鱚养殖产业的发展。”杜涛介绍说,“目前研究工作还处于初始阶段,预期在五年时间内选育出单性(雌性)多鳞鱚。”

微信扫一扫
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