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学研究 >> 科研进展 >> 正文

南海所“池塘有害微藻与对虾肝胰腺坏死综合症(HPNS)防控的关键技术与应用推广”通过成果评价

撰写时间:2022-07-22 [来源:南海水产研究所 ]

字号:
打印

 

2022年7月15日,广东水产学会组织专家召开会议,对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牵头完成的“池塘有害微藻与对虾肝胰腺坏死综合症(HPNS)防控的关键技术与应用推广”进行科技成果评价,一致认为,该成果整体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山大学教授林浩然主持此次成果评价会。评价委员会由中山大学、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广东省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广东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华南农业大学、华南师范大学、暨南大学等单位的同行专家组成。广东水产学会秘书长陈健光以及该项目成果主要完成人员等参加会议。

会上,评价委员会专家认真听取了南海所曹煜成研究员对该项目成果的背景情况、技术创新与产业应用等方面的工作汇报,经询问和讨论后作出总体评价。该成果主要创新点包括:一是发现颤藻、微囊藻等有害微藻是诱发对虾HPNS爆发的关键因素,颤藻、微囊藻等有害微藻是虾池有害藻华(HAB)的优势种群,暴露于HAB下的对虾死亡率可超过80%,虾体抗菌功能基因的表达及抗菌因子活性明显降低;二是确定了HPNS的病原菌为副溶血弧菌等多种致病菌,揭示了对虾HPNS发生与池塘不良菌群环境有直接关系,确定调控环境菌群结构,抑制致病弧菌生长是防控HPNS爆发的关键因素;三是明确了有效控制水体氨氮(NH3-N)和亚硝氮(NO2--N)是防控对虾HPNS的又一关键因素,提出了防控HPNS爆发的TBC、VC、NH3-N和NO2--N浓度的相关控制阈值。

该项目成果先后出版专著5部,获授权国家专利29件(其中发明专利13件、实用新型专利16件),获软件著作权6项,发表学术论文95篇(其中SCI收录论文21篇)。该成果不仅从养殖环境挖掘了有害微藻溶藻菌、硝化功能菌、高酶活性菌等益生菌,建立并优化了菌剂规模化生产工艺,研发了相关产品20个;应用该成果技术还可使虾池有害蓝藻比例稳定控制在5%以下,养殖水体NH3-N和NO2--N浓度均小于0.3 mg/L,有效防控养殖对虾HPNS爆发。近三年该成果累计推广11.75万亩,销售额21.45亿元,利润6.43亿元,成果推广区比非推广区对虾亩均增产达44%,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微信扫一扫
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