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学研究 >> 科研进展 >> 正文

南海所牵头完成的“广东典型海洋生态系统变化过程及应对策略研究”通过科技成果评价

撰写时间:2021-04-21 [来源:南海水产研究所 ]

字号:
打印

4月19日,广东省环境科学学会组织专家召开会议,对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联合广东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生态环境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合作完成的“广东典型海洋生态系统变化过程及应对策略研究”进行科技成果评价。评价(鉴定)委员会由生态环境部华南督察局韩保新研究员、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黄良民研究员、中山大学李适宇教授、自然资源部南海局南海环境监测中心董燕红研究员、暨南大学吕颂辉教授组成。

会上,评价(鉴定)委员会听取了项目负责人、南海所黄洪辉研究员关于项目成果情况的工作汇报,审阅了相关资料,经咨询和讨论后认为,该项目通过多单位协作攻关,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科研创新和成果:一是厘清了大亚湾鱼类产卵繁育场、珊瑚礁、海藻场等典型生态系统以及水产资源生物分布情况,建立了大亚湾自然保护区综合保护重要度分析方法,为大亚湾保护区范围和功能调整优化提供了重要科技支撑;二是确认了珠江口鱼类中心产卵场和索饵场分布区域,摸清了黄唇鱼关键栖息地,识别了珠江口主要生态环境问题,为检察机关开展海洋公益诉讼提供了技术支持;三是攻克了马尾藻底播移植难题,构建了马尾藻场生态重建技术体系,在大亚湾海域进行了推广示范,取得了良好生态效益;四是构建了大亚湾核电冷源典型致灾生物中国毛虾、尖笔帽螺应急跟踪和预警监测技术体系,为政府主管部门和核电企业应对冷源生物灾害提供了重要科技支撑;五是发表核心期刊以上学术论文36篇,其中SCI论文20篇;获授权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1项;培养硕士研究生6名,2名业务骨干入选国家生态环境保护专业技术青年拔尖人才等。

评价(鉴定)委员会最后一致认为,该项目成果整体达到了国内同类研究领先水平,在自然保护区综合保护重要度分析方法、典型致灾生物尖笔帽螺应急跟踪和预警监测技术体系等方面研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建议要进一步加强对该项目成果的推广应用,更好地发挥其社会和环境效益。

微信扫一扫
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