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项目新闻 >> 新闻动态 >> 正文

人工海洋牧场高效利用配套技术模式研究与示范项目于2010年12月12日召开启动会正式启动。南海生态增殖型海洋牧场高效利用技术模式研究与示范另召开了1次项目工作研讨会,进一步明确了项目参加人员的研究任务与目标。各子课题已积极开展了研究工作,2011年10月份前主要工作进展如下:

一、南海区课题研究进展

(一)、课题研究进展

1、海洋牧场生境营造技术

(1)物理性生境营造技术

已完成海底构造物生境拟营造海域资源环境状况本底调查。针对南澳岛周边及其附近6个无人岛屿周边水域的现场调查,完成包括红藻、绿藻以及褐藻的种类与多样性分析。针对海洋牧场生境营造技术中的海底构件设置,开展了水动力学水槽试验与数值模拟的初步研究;已确定了海底构件的水动力学水槽试验方案;建立了海底构件的稳定性计算平台,完成了相关的程序设计,可针对不同波浪条件下的构件稳定性进行分析(图1)。进了了海底构件的设计。初步开展了人工构件材料的室内模拟实验,研究不同人工构件材料的析出物作用及使用寿命等物理适用性,摸清了钢筋混凝土、钢铁、塑料、木材、石材、砖材等礁体材料的腐蚀率与析出物。筛选不同人工鱼礁材料,开展了不同人工鱼礁材料生物附着实验。已筛选设计6种新礁型,指导南海示范区制作大型礁体360个(图2)。

说明: Graph10年安全水深范围

图1海洋牧场鱼礁稳定性设计

图2人工鱼礁

①研究了回字型海底人工构件结构特征与流场效应的关系。给出了1#-3#构件在水流速度为0.5m/s和1.5m/s下的流场侧视图与俯视图(1#-3#构件的内边长分别为1.0m,1.25m和1.5m)。

1#构件 u=0.5m/s 1#构件 u=1.5m/s

2#构件 u=0.5m/s 2#构件 u=1.5m/s

3#构件 u=0.5m/s 3#构件 u=1.5m/s

流场侧视图显示:1#构件在两种来流下均形成了背涡流,其中流速为1.5m/s的条件下背涡流明显大于流速为0.5m/s的工况,2#构件的背涡流特征与1#构件类似,但范围稍小,而内边长最大的3#构件未形成背涡流。上升流的特征与背涡流相似,1#构件最为明显,2#构件其次,3#构件不明显。流场俯视图显示:1#构件与2#构件的背部均出现了清晰的双背涡流形态,而3#构件通透率较高,没有形成背涡流。

1#构件 u=0.5m/s 1#构件 u=1.5m/s

2#构件 u=0.5m/s 2#构件 u=1.5m/s

3#构件 u=0.5m/s 3#构件 u=1.5m/s

计算对比了不同来流速度下1#-3#人工构件造成的上升流范围,结果显示,内边长与上升流的范围成反比,内边长越大,上升流范围越大。

表1不同水流速度下3种回字型人工构件的上升流范围

流速m/s

内边长m

上升流判别准则

上升流范围m3

0.5

1.50

3.75

1.25

6.13

1.00

9.25

0.8

1.50

3.75

1.25

6.14

1.00

9.28

1

1.50

3.75

1.25

6.16

1.00

9.31

1.2

1.50

3.75

1.25

6.16

1.00

9.31

1.5

1.50

3.78

1.25

6.18

1.00

9.34

②已完成柘林湾海洋牧场浮式聚鱼构件区域两点一个潮周期的现场测流。

③已开展浮式人工构件布局对海洋牧场生态效应影响机制的文献收集、整理工作。确定了研究思路、研究方法。

④完成了水动力学水槽试验,得到了方型、圆柱型等10种人工构件在不同水流作用下的阻力系数;通过构件稳定性计算平台,对不同波浪、水深以及海床坡度下的构件稳定性进行了分析;研究了回字型人工构件迎流面对礁体生态效应的影响,并结合稳定性分析,建立了人工构件性能评价指标。

⑤建立了混凝土人工构件的氯离子渗透扩散模型,并结合钢筋腐蚀行为计算和预测了钢筋混凝土构件的耐久性寿命,得到结论如下:

a典型海水流速条件下的混凝土表面存在明显的对流区;在混凝土内部的扩散区,氯离子在的扩散规律遵循Fick第二定律。

b混凝土保护层的有效厚度对其中钢筋的初始锈蚀时间的影响很大;适当增加保护层有效厚度可有效提高混凝土抗氯离子侵蚀的耐久性寿命;混凝土的耐久性寿命与保护层厚度的平方成正比。

图3 在盐度为32的海水中混凝土试样实测的氯离子含量分布曲线

图4 在盐度为32的海水中混凝土试样实测的氯离子含量分布拟合曲线

表2 海水中氯离子侵蚀环境下混凝土礁体的耐久性寿命预测

试样序号

Sample number

海水盐度

Salinity of water(‰)

10年后

Cl-diffusion coefficient after 10 year(

表面氯离子含量

Chloride ion surface concentration(%)

临界氯离子浓度

chloride ion threshold concentration(%)

保护层厚度

thickness protective layer(mm)

耐久性寿命

service life(year)

1

32

1.94

0.067

30

50

70

90

8.9

24.8

48.5

80.2

2

32

0.352

1.94

0.067

30

50

70

90

8.9

24.8

48.7

80.5

3

32

1.94

0.067

30

50

70

90

9.0

24.9

48.9

80.8

(2)生物性生境营造技术

①开展大型海藻增殖生态效应研究,研究大型海藻增殖对海洋牧场生境、渔业资源种群波动的影响,研究大型海藻增殖区夏季无海藻时牧场生境、渔业资源种群的波动。针对不同的大型海藻种类和增殖区域进行研究。

②开展波纹巴非蛤、近江牡蛎等贝类对海洋牧场底质和水质的改良作用研究,目前已完成波纹巴非蛤与近江牡蛎增殖区海洋生态环境调查,针对不同贝类品种筛选合适的增殖区域,样品正在分析中。

③初步完成贝类增殖区域和海藻增殖区域牧场资源优化配置模型构建,已在柘林湾附近海域初步构建了滩涂品种(菲律宾蛤仔、泥蚶(猪蚶)、红肉河蓝蛤(退潮时可以干出))、5m等深线品种(寻氏肌蛤)、10m等深线品种(波纹巴非蛤)和吊养品种(太平洋牡蛎)等贝类的立体增殖模型(图5)。根据不同大型海藻和贝类的生态特性,构建了海藻场和贝类轮养模式和海藻场和贝类混养模式(图6)。现正在积极开展相关研究,优化模型参数。

图5 海洋牧场贝类的立体增殖模型

图6 海洋牧场海藻场-贝类的立体增殖模型

2海洋牧场适宜性品种筛选与应用技术

(1)相关科研人员分别于6月14日-6月17日、7月27日-8月2日;8月23日-8月27日进行了调查走访等活动,收集了《SCT 2023-2006 真鲷养殖技术规范》、《GB 21326-2007-T 黑鲷 亲鱼和苗种》、《水生生物增殖放流管理规定》等一批资料进行相关研究;

(2)初步建立黑鲷、真鲷等增殖放流品种的技术,目前正在进行标准的制订工作:对增殖放流的海域环境条件(包括水域条件、水质条件、底质等)、苗种质量要求(苗种规格、苗种培育、亲体选择等)、检验检疫方法与规则、人工标志、苗种运输、人工放流等各个个方面进行了总结;在此基础上,初步建立黑鲷、真鲷等增殖放流品种的技术规范,进行标准的制订。

(3)确立了增殖放流品种选择原则

①选择优良品种原则

优良的增殖放流苗种是确保水生生物资源增殖健康发展的关键。增殖种类应该是国家保护的水产种质资源,珍稀濒危物种、地方特色的经济种类、有重要水生生态修复功能的种类。必须满足:品质优良(属优质经济种类)或珍稀濒危物种;适应放流水域生态环境且生势良好;广东水域自然生态状况中曾经拥有的种类,在资源结构中明显低于自然生态状况中的比例,资源衰退难以自然恢复;经济鱼类品种以恋礁性鱼类、适合转产转业发展游钓休闲渔业品种为主。属于经济物种的,应当来自持有《水产苗种生产许可证》的苗种生产单位;属于经济物种的,应当来自持有《水生野生动物驯养繁殖许可证》的苗种生产单位;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依法通过招标或者议标的方式采购用于放流的水生生物或者确定苗种生产单位。用于增殖放流的水生生物应当依法经检验检疫合格,确保健康不病害、无禁用药物残留。

②区域适应性原则

用于增殖放流的亲体、苗种等水生生物应当是本地种,能大批量人工育苗,而且不会对其他种类带来伤害;放流幼体必须是野生亲体繁殖的子一代或子二代苗种,确保遗传多样性的稳定,防止放流种群对自然种群的遗传污染。

③技术可行原则

放流种类在人工繁殖、暂养,增殖放流技术上是可行的;放流地环境适合。

④保护水域生物多样性原则

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最基本途径是就地保护自然生境,在物种的自然环境中维持一个可生存种群。在放流种类选择时应首先考虑资源衰退较严重或濒临灭绝的物种。对于虽有较大经济价值,但自然种群密度较高的物种不应作为首选的对象。对增殖放流繁殖用的亲体,确保为健康的野生种,且满足一定的种群数量。

⑤注重水域生态安全原则

种苗的年增殖数量取决于水域野生群体的补充量和环境的生态容量,在可以基本满足水域历史上种群的最大产量为限确定合理的增殖数量原则下,根据水域生态环境容量和饵料生物数量,以确定合理的增殖种群和数量为原则,建立在特定水域合理增殖的生态模型。苗种应当是本地种的原种或者子一代,确需放流其他苗种的,应当通过省级以上渔业行政主管部门组织的专家论证。禁止使用外来种、杂交种、转基因种以及其他不符合生态要求的水生生物物种进行增殖放流。

⑥兼顾效益原则

增殖放流的目的是为了科学利用,因此,渔业资源增殖必须以科学利用为最终目标。放流种类本身要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实施增殖放流后能产生较好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4)确立了增殖放流常见品种:

鱼类为青石斑鱼、花鲈、紫红笛鲷、红笛鲷、真鲷、黑鲷、平鲷、黄鳍鲷、花尾胡椒鲷、黄姑鱼等;虾类为长毛对虾、斑节对虾、日本对虾、刀额新对虾、周氏新对虾等;每年具体的增殖放流品种,在调查海洋牧场区渔业资源状况的基础上进行确定;

3、海洋牧场增殖技术

(1)摸清了柘林湾海洋牧场示范区增殖品种的规格、水温、包装、运输对成活率的影响;摸清了标志方法对鲷科鱼类生长和成活率的影响。在海洋牧场示范区进行了优良海藻种类龙须菜吊养增殖试验(图7)。

通过不同增殖模式效果的比选,初步确定了海洋牧场示范区龙须菜吊养增殖的适宜技术模式为:绳距10cm~20cm,株距10cm~20cm,吊养深度40cm~50cm(表3)。开展了野生藻种的驯化与繁殖,野生皱紫菜的驯化与人工繁殖研究工作基本完成,正准备在下一阶段进行大规模繁育与野外培育工作;已基本完成石莼、蜈蚣菜、刚毛藻、长紫菜的繁育生物学研究。

表3 南海海洋牧场示范区不同增殖方式龙须菜单位产量(g/m2

增殖方式

株距10cm

株距20cm

株距30cm

株距40cm

绳距10cm

47.50

23.50

16.83

12.43

绳距20cm

30.67

16.70

10.82

8.40

绳距30cm

24.50

11.44

8.20

6.06

绳距40cm

18.88

8.20

6.00

5.00

绳距100cm

9.06

6.01

4.90

2.37

图7 南海海洋牧场示范区龙须菜不同增殖方式试验

(2)开展波纹巴非蛤、寻氏肌蛤、红肉河蓝蛤等贝类增殖容量学研究(图5),设计了“一种底栖贝类增殖模式实验装置”(图6)。现已经制作了10个实验装置,已在7月初投放该装置,实验周期为1年,研究野外情况下密度对波纹巴非蛤生长和底质的影响,确定波纹巴非蛤的最适增殖容量。

图5 海洋牧场贝类增殖品种

图6 一种底栖贝类增殖模式实验装置

(3)开展大型海藻场构建技术研究。6月份完成柘林湾海藻场调研,针对柘林湾海域的生态特性,确定了脆江蓠、龙须菜、紫菜、硇洲马尾藻等品种作为柘林湾海藻场主要增殖品种,开展了室内和野外大型海藻繁育生物学研究。

图7 海洋牧场藻场构建技术研究

(4)开展喜盐草等海草床恢复技术研究,研究导致海草床衰退的主要原因,开展喜盐草生态效应研究。

3、海洋牧场品种行为驯化和采捕技术

南海牧化种类音响驯化技术研究自2011年4月1号开始,4月1号至5月1号进行了实验室改进和仪器的安装:清洁试验水池、涂刷试验水池为黄色、摄像设备的安装、发声设备的安装、用电线路的选择和安装、投饵管的设计与安装等。

试验鱼为真鲷、卵形鲳鲹、黑鲷,根据试验对象的听觉特性(大多数鱼类对低频声音敏感,海水非骨鳔类对低频声音敏感,且最敏感频率范围为 200~600 Hz)选择了5种频率的方波连续音进行驯化(200 HZ、300 HZ、400 HZ、500 HZ、600 HZ),连续8 d每天上午8点开始音响驯化,每隔4小时放声120s结合投饵驯化1次,分别为8点、12点、16点、20点共4次;22点进行该日驯化效果的检验试验,即只放声120s不投喂饵料,观察并记录试验鱼的反应行为。通过比较试验鱼到诱集区的反应时间、聚集时间、聚集尾数、聚集率来说明驯化的效果。从数据处理和分析得出5种频率的方波连续音对真鲷幼鱼均有良好的驯化效果,其中200 Hz方波连续音对真鲷幼鱼驯化效果最佳。从录像初步分析可知5种频率的方波连续音对卵形鲳鲹均有良好的驯化效果,其中300 Hz方波连续音对真鲷幼鱼驯化效果最佳;5种频率的方波连续音对黑鲷均有良好的驯化效果,其中200 Hz方波连续音对真鲷幼鱼驯化效果最佳。

进行了12种不同密度气泡幕(孔径0.5mm+孔距2.5cm、孔径0.5mm+孔距5.0cm、孔径0.5mm+孔距7.5cm、孔径0.5mm+孔距10cm;孔径1.0mm+孔距2.5cm、孔径1.0mm+孔距5.0cm、孔径1.0mm+孔距7.5cm、孔径1.0mm+孔距10cm;孔径1.5mm+孔距2.5cm、孔径1.5mm+孔距5.0cm、孔径1.5mm+孔距7.5cm、孔径1.5mm+孔距10cm)对真鲷、卵形鲳鲹、黑鲷拦截效果的研究。气管放置在水池中间位置,充气形成气泡幕30min,观察通过气泡幕试验鱼数量,不充气30min,重复进行3次。通过比较充气和不充气通过水池中线试验鱼数量,探讨12种不同气泡幕密度对真鲷的拦截效果。通过观察录像可知,12种气泡幕对真鲷均有一定的拦截效果,孔径0.5mm+孔距5.0cm对真鲷的拦截效果最理想;12种气泡幕对卵形鲳鲹均有一定的拦截效果,孔径1.0mm+孔距5.0cm对卵形鲳鲹的拦截效果最理想;12种气泡幕对黑鲷均有一定的拦截效果,孔径0.5mm+孔距2.5cm对卵形鲳鲹的拦截效果最理想。

进行了音响驯化野外海域的应用试验,将在室内驯化完成的真鲷幼鱼放入野外自然海域,放声进行应用试验,放流第1~3天的诱集率分别为30.1%、26.8%、27.0%,放流20天后,放声诱集,诱集率为4.0%。

图8 海洋牧场品种行为驯化室、

海洋牧场品种行为驯化监控室

图9 海洋牧场品种行为驯化池平面示意图

说明: 空白组随机分布

对照组真鲷幼鱼的空间分布频次

200 Hz方波连续音对真鲷幼鱼驯化第8天的空间位置分布

300 Hz方波连续音对真鲷幼鱼驯化第8天的空间位置分布

400 Hz方波连续音对真鲷幼鱼驯化第8天的空间位置分布

500 Hz方波连续音对真鲷幼鱼驯化第8天的空间位置分布

600 Hz方波连续音对真鲷幼鱼驯化第8天的空间位置分布

4、海洋牧场效益评估与可持续利用管理技术研究

(1)完成了研究方案、实施方案设计,明确和细化了评价技术流程

10 海洋牧场适宜性评价技术路线图

11 海洋牧场质量评价技术和生态承载力评估技术流程图

(2)进行了相关历史资料的收集和整理

包括地理环境、水文环境、水质环境、底质环境和环境生物等历史数据和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同时进行了周边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的调研和数据资料的收集,包括人口、陆源排污量、海洋渔业资源、海洋开发工程以及海洋环境污染等方面的数据资料。初步建立了海洋牧场营造海域生态环境数据库和社会经济状况数据库。

(3)相关现场调查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基本完成第一航次调查数据的收集与整理,正在陆续收集本年度第二航次(2011年8月份)的调查数据,包括水质(海水常规理化因子、营养盐和石油烃)、底质(包括底泥粒径、pH值、有机碳、硫化物和石油烃)、环境生物(包括叶绿表a、初级生产力、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和底栖生物)。继续完善海洋牧场生态环境数据库和社会经济状况数据库。利用已完成的2个航次的调查数据并结合所收集的历史数据,初步建立海洋牧场适宜性评价技术体系。

(4)进行各评价指标的筛选并初步确定了海洋牧场质量评价技术和生态承载力的定量评估指标体系

初步筛选出包括常规水质要素、底质要素、叶绿素a、初级生产力、生态效率、浮游植物有机碳含量、典型渔业资源种类有机碳含量及其特征生物指标值、典型渔业资源种类现存量等、水动力学参数以及有机污染物输入特征值等在内的海洋牧场质量评价指标、生态承载力指标、地理条件适宜性评价指标、水动力条件适宜性评价指标以及生态服务功能适宜性评价指标等。

构建了海洋牧场生态承载力评估的指标体系框架,整个指标体系由压力评价指标和承压评价指标两大部分组成,压力评价指标是指外界对海洋牧场生态系统所施加的压力,而承压评价则是指海洋牧场对外界压力的响应以及承受度。

(5)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与能值分析:初步完成柘林湾海域和南澳海域近20年的生态经济数据收集,准备从支持服务:初级生产力、物质循环、生物多样性、提供生境,供给服务:食品、原材料、基因资源,调节服务:气候调节、空气质量调节、水质净化调节、有害生物与疾病调节、干扰调节;文化服务,精神文化、知识扩展、旅游娱乐等方面进行分析。

(6)食物网功能分析,已根据海洋牧场区域不同功能模块,采集模块区域渔业资源关键种,现已带回实验室样品正在分析中。

(7)初步建立了海洋牧场质量等级评价模型

利用ArcGIS的空间分析模块(Spatial Analysis)建立了海洋牧场营造海域各环境因子的综合等级评价方法和相应的模型。评价过程中首先采用Kriging 插值法对营造海域的各环境因子分别进行插值计算,同时调用模块的加权平均复合程序和数学运算模型,按照等级模型所划分的污染等级标准,分别对各环境因子进行分级评价,然后赋予不同因子相应的权重值,在此基础上对其分级评价结果进行加权平均和整合,从而确定海洋牧场营造海域环境质量的综合分级水平。公式如下:

式中:Gρ表示ρ点的最终结果值,Wi表示第i个要素的权重,Cip表示第i个要素在ρ点的类别的分级。

(二)、取得成果

1、实用新技术

(1)海洋牧场示范区龙须菜吊养增殖的适宜技术模式

通过不同增殖模式效果的比选,初步确定了海洋牧场示范区龙须菜吊养增殖的适宜技术模式为:绳距10cm~20cm,株距10cm~20cm,吊养深度40cm~50cm。

(2)真鲷幼鱼音响驯化技术

在实验室内,分别利用200 Hz、300 HZ、400 HZ、500 HZ、600 HZ方波连续音驯化体长为4.4~6.6 cm、体重为3.0~4.8 g真鲷幼鱼,在水温23.8~24.7℃、pH为7.7~7.8情况下,每天4次以放声同时投饵的方式连续驯化8天。结果表明,5种频率驯化第4天起停留时间一直处于最长状态,驯化第4天起反应时间已无明显变化、聚集率一直处于最高水平,表明5种频率驯化第4天均可建立良好的条件反射。5种频率对真鲷幼鱼均有明显的驯化效果,其中以200 Hz驯化效果最佳,但5组频率之间的驯化效果无很明显差别。应用时,在室内利用200 Hz方波连续音驯化真鲷幼鱼4天,真鲷幼鱼在海洋牧场放流后,放声进行诱集效果明显,可产生良好的驯化效果。

(3)黑鲷幼鱼音响驯化技术

在实验室内,分别利用200 Hz、300 HZ、400 HZ、500 HZ、600 HZ方波连续音驯化体长为4.0~6.5 cm、体重为2.8~4.7 g黑鲷幼鱼,在水温24.0~25.0℃、pH为7.7~7.8情况下,每天4次以放声同时投饵的方式连续驯化7天。结果表明,5种频率驯化第4天起停留时间一直处于最长状态,驯化第4天起反应时间已无明显变化、聚集率一直处于最高水平,表明5种频率驯化4天均可建立良好的条件反射。5种频率对黑鲷幼鱼均有明显的驯化效果,其中以200 Hz驯化效果最佳,但5组频率之间的驯化效果无很明显差别。应用时,在室内利用200 Hz方波连续音驯化真鲷幼鱼4天,黑鲷幼鱼在海洋牧场放流后,放声进行诱集效果明显,可产生良好的驯化效果。

(4)卵形鲳鲹音响驯化技术

在实验室内,分别利用200 Hz、300 HZ、400 HZ、500 HZ、600 HZ方波连续音驯化体长为3.6~5.9 cm、体重为2.5~5.2 g卵形鲳鲹幼鱼,在水温24.2~25.1℃、pH为7.7~7.8情况下,每天4次以放声同时投饵的方式连续驯化7天。结果表明,5种频率驯化第5天起停留时间一直处于最长状态,驯化第4天起反应时间已无明显变化、聚集率一直处于最高水平,表明5种频率驯化4~5天均可建立良好的条件反射。5种频率对卵形鲳鲹幼鱼均有明显的驯化效果,其中以300 Hz驯化效果最佳,但5组频率之间的驯化效果无很明显差别。应用时,在室内利用300 Hz方波连续音驯化真鲷幼鱼5天,卵形鲳鲹幼鱼在海洋牧场放流后,放声进行诱集效果明显,可产生良好的驯化效果。

(5)气泡幕拦截技术

在水温为25.0~26.2℃、pH为7.7~7.8实验室水池内,分别进行了12种不同密度气泡幕(孔径0.5mm+孔距2.5cm、孔径0.5mm+孔距5.0cm、孔径0.5mm+孔距7.5cm、孔径0.5mm+孔距10cm;孔径1.0mm+孔距2.5cm、孔径1.0mm+孔距5.0cm、孔径1.0mm+孔距7.5cm、孔径1.0mm+孔距10cm;孔径1.5mm+孔距2.5cm、孔径1.5mm+孔距5.0cm、孔径1.5mm+孔距7.5cm、孔径1.5mm+孔距10 cm)对体长为5.0~7.0 cm的真鲷幼鱼、体长为4.8~6.9 cm的黑鲷幼鱼、体长为4.4~6.5 cm的卵形鲳鲹幼鱼拦截效果的研究。

气管放置在水池中间位置,气管长与水池宽相同,充气形成气泡幕30min,观察通过气泡幕试验鱼数量,不充气30min,重复进行3次。比较充气和不充气通过水池中线试验鱼数量,探讨12种不同密度气泡幕的拦截效果。结果表明,12种气泡幕对真鲷均有一定的拦截效果,其中孔径0.5mm+孔距5.0cm对真鲷的拦截效果最理想;12种气泡幕对黑鲷均有一定的拦截效果,其中孔径0.5mm+孔距2.5cm对黑鲷的拦截效果最理想;12种气泡幕对卵形鲳鲹均有一定的拦截效果,其中孔径1.0mm+孔距5.0cm对卵形鲳鲹的拦截效果最理想。

2、专利

(1)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 一种塔型生态抗风浪人工鱼礁,申请号:201020591817.8.

(2)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 一种车叶型生态抗风浪人工鱼礁,申请号:201020591817.X.

(3)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一种用于人工鱼礁诱集试验的自动监测与连续拍摄装置.申请号:201020558239.8

(4)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一种用于人工鱼礁诱集试验的残饵清除装置. 201020557499.5

(5)袁华荣,陈丕茂,秦传新等。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一种清除海洋牧场生物驯化池残饵及代谢物得简易装置. 实用新型:201120289348.9

(6)秦传新,陈丕茂。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一种富营养化水域营养物质消减装置.发明专利:201110228469.7

(7)秦传新,陈丕茂。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一种富营养化水域营养物质消减装置.实用新型:201120289334.7

(8)袁华荣,陈丕茂,贾晓平等。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一种测量装置。实用新型:201120343694.0

(9)秦传新,陈丕茂,舒黎明等。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一种底栖贝类增殖容量实验装置。实用新型:201120289333.2

(10)袁华荣,陈丕茂,秦传新等。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用于室内音响驯化海洋牧场增殖放流对象的装置。实用新型:201120345578.2

3、论文

(1)袁华荣,陈丕茂,贾晓平,等.利用500Hz方波连续音驯化真鲷幼鱼的效果 南方水产科学,已接收。

(2)袁华荣,陈丕茂,周艳波,等. 200Hz方波连续音对真鲷幼鱼驯化效果研究 渔业现代化,已接收。

(3)陈海燕,陈丕茂,李伟,唐振朝,秦传新,余景。海水环境下钢筋混凝土人工鱼礁的耐久性寿命预测。

(4)冯雪,陈丕茂,秦传新。渔业资源生物呼吸代谢研究进展。上海海洋大学学报(在审)。

(5)陈海刚, 马胜伟, 蔡文贵等. 粤东柘林湾海域人工鱼礁投放前海水环境质量分析与评价. 海洋环境科学, 2011, 30(1): 48-51.

(6)舒黎明,陈丕茂,贾晓平等.人工鱼礁区的海草移植及其限制因子.中国水产科学.2011,18(4):893-898.

(7)陈丕茂. 食品的蓝色革命. 环球科学. 2011, 64: 18-25. (译自Sarah Simpson)

(8)Chen PM, Qin CX, Yu J, et al. THE EFFECT ASSESSMENT OF FISHERY STOCK ENHANCEMENT IN GUANGDONG COASTAL WATERS. Fisheries Science (under review).

(9)周岩岩,李纯厚,陈丕茂等.龙须菜海藻场构建及其对水环境因子的影响.生态科学,已接受.

4、技术规范

(1)渔业资源增殖技术规范

(2)人工鱼礁资源养护效果评价技术规范

(3)黑鲷增殖放流技术规范

(4)真鲷增殖放流技术规范

(三)、经费使用情况

海洋牧场行业专项申请国拨经费1857万元,2010年度与2011年度累计经费744万元,截止2011年10月初,累计支出经费553.4万元,其中拨付项目协作单位外拨经费404.1万元。本子课题经费投入339.9万元。已支出经费约为231.5万元,仪器购置费36.3万元已经完成招投标,因其仪器尚未到货款尚未付出,还有部分野外作业款还未付,大量样品还有待带回实验室测定。

2011年,共有23名研究人员、5名研究生和5名研究助理参加本子课题的研究工作。


  • 上一篇:
  • 下一篇:

 

南海水产研究所海洋牧场专项网站 Copyright ? 2008-2009  ICP备案号:粤ICP备xxxxxxxx号

Powered by PageAdmin C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