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再谱华章,再铸辉煌--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南锋”号渔业科学综合考察船首航仪式走笔
八月的广州,繁花似锦。盛夏的羊城,满目葱翠。2010年8月3日上午,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调查船码头,彩旗飘扬,锣鼓喧天,一派喜庆祥和的景象,“南锋”号渔业科学综合考察船首航仪式在这里隆重举行。农业部副部长张桃林出席仪式并讲话,国有重点大型企业监事会主席杨坚,科技部农村科技司司长助理李来华、农业部科教司副司长石燕泉、农业部渔业局副局长陈毅德、国家海洋局南海分局局长李立新、农业部南海区渔政局局长吴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院长张显良、广东省海洋与渔业局副局长陈良尧、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所长江世贵等参加首航。张桃林副部长、杨坚主席共同启动“南锋”号调查船首航汽笛,“南锋”号调查船正式启航赴南海执行科学考察任务。“南锋”号渔业科学调查船的建成和投入使用,标志着我国在实施“科技兴海”、“科技兴渔”战略的硬件建设方面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美丽南海,得天独厚
南海地处热带亚热带,海域辽阔,约占我国管辖的300万平方千米海域面积的三分之二。这片广阔的海域资源丰富,生态多样性、生物多样性、种质多样性高,有着得天独厚的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条件。
南海是我国最大的陆缘海,海岸线长,雨量充足,淡水水源充足,径流量大,珠江、韩江等入海量年平均约3900多亿立方米,海水营养物质丰富,渔业初级生产力优良,形成很好的天然渔场。南海资源丰富,鱼虾贝种类繁多,具有繁殖快,生长周期短,生长速度快等特点,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
牧海耕渔,铸造辉煌
南海区渔业资源和生态环境调查一直是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的传统优势学科。南海水产研究所也是以该学科与水产养殖学科为依托于1953年成立的。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期就组建自己的科学调查船队,调查船从无到有,从少到多,调查队伍不断壮大,发展到八十年代初期,拥有六艘调查船,固定科技调查人员和船员达280人,开展了一系列科学研究与调查活动,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有力地推动了我国渔业产业发展,为繁荣渔(农)村经济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首次进行了北部湾风帆船渔业渔场及水产资源调查、大黄鱼资源与产卵渔场调查,绘制了第一幅近海风帆渔业渔场图,科学地指导了当时的渔业生产。六十年代,开展规模空前的南海北部底拖网鱼类资源调查和机轮灯光围网的捕捞技术研究,首次系统的对南海北部渔业资源的种类、数量、分布移动、生物学特点、资源特征、渔场渔讯、渔业环境等作深入的研究,发现了大量的渔业资源和良好的渔场,全面推动了南海区底拖网与灯光围网作业的兴起和发展。获得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
七十年代,分别进行了《南海北部大陆架外海和西、中沙海域渔业资源调查,绘制了第一张南海北部渔场图,开拓了外海渔场,推动了外海渔业的发展。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和1979年广东省科学大会奖2项。
八十年代,主要开展了南海北部大陆斜坡海域渔业资源综合考察和贝劳海域远洋渔场探察等多项研究,获得部级奖励18项。这些成果,有的填补了我国渔业资源研究的空白,有的开发新渔场,有的发展了远洋渔业,在理论及生产上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至二十一世纪初,随着渔业产业结构调整和渔业资源养护需要,首次全面系统进行了南海海洋渔业资源与渔业生态环境系统同步调查,系统摸清我国南海渔业资源和渔业生态环境现状及变化趋势,为我国与周边国家200海里专属经济区划界谈判和双边渔业协定的谈判与协议实施管理供重要基础数据,为我国海洋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管理提供强有力的科学支撑。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省部级奖励13项次。
创新科技,支撑产业
随着我国“科技兴海”、“科技兴渔”战略的实施,如何维护国家的海洋权益,保护海洋、治理海洋、开发海洋、利用海洋,向海洋寻找资源,向海洋寻找食物和药物,向海洋寻求更大的生存和发展空间,要求不断提高我国海洋调查的能力和科学水平,为管理和决策提供宝贵的第一手资料,保证海洋经济科学、合理、稳定、有序持续增长。建造南海区和大洋性渔业资源和环境综合科学调查船意义重大。
维护国家海洋权益的需要。1994年11月16日《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正式生效后,世界150个临海国家已有100多个国家先后宣布建立海洋专属经济区,另有18个国家宣布建立专属渔区,沿海国争取和保护自己的海洋权益已成为当今世界争夺海洋的焦点之一。南海区位于祖国最南端,海域辽阔,环境复杂,与南海周边国家的海洋领土斗争、海上权益斗争、海洋生物资源与渔业权益的斗争十分尖锐。为此,加快调查和开发南海资源,发展南海海洋经济,正是维护我国海洋权益的一项重要举措。因此,应不失时机,实行“渔业先行”政策,抓紧实施海洋领域战略性科技研究项目,迅速提高海洋综合调查能力和实验手段,加快南海渔业资源开发的步伐,达到保护国家海洋权益的目的。
研究海洋,合理保护、开发、利用海洋生物资源的迫切需要。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海洋成为世界关注和开发利用的焦点。许多国家都积极研究调整海洋政策,制定海洋发展规划,迎接海洋新世纪。美国早在1986年就制定了《全球海洋研究计划》;英国在1990年公布了海洋科学技术战略报告,确立了战略目标;日本在1990初公布了海洋开发的基本构想及推进海洋开发的方针政策;韩国提出了海洋产业的开发计划等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海洋也越来越重视,不断加大海洋投入力度,海洋经济出现高速增长的好势头,80年代我国的海洋经济平均以17%的速度递增;90年代平均22.4%的速度递增,1995年海洋产业产值2463亿元。2009年全国海洋生产总值31964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9.53%,占沿海地区生产总值的15.5%。我国海洋经济高速发展的事实充分证明,海洋是强有力的经济增长点,已成为实现振兴中华民族的一个重要方面。纵观当前国际、国内形势,谁先重视海洋,采用先进技术和手段去研究和探索海洋,谁就站在开发利用海洋的制高点。
渔业资源和渔业环境动态监测的需要。南海是我国最大的陆缘海,资源丰富,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但到目前为止,已进行过详细生物资源调查勘测的区域只有南海北部,其它海域仅在局部区域或个别季节进行过调查。海洋生物资源属可再生性资源,具有季节性洄游移动等特点,渔业资源的种类分布、种群数量及群落组成随着人类的捕捞活动、自然或人为的环境变化而变化,随着时间的推移也不断发生变化。由于长年来过度捕捞和沿海污染日益严重,导致传统捕捞对象的资源日益衰退,有的已达枯竭的状况,因此,采用先进技术和设备加强经常性定期性的渔业资源与环境动态监测调查,不断补充和更新资源的自然生活史和生物学的资料,研究种群的数量变动规律,作出正确的资源评估,为渔业主管部门及时调整渔业产业结构,调整作业方式以及作出限额捕捞、休渔禁捕等方面的决策提供理论依据是非常必要的。
“南锋”启航,再谱华章
“南锋”调查船是我国第一艘自行设计、自行建造,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综合性海洋渔业资源与环境科学调查船。该船总吨位1537吨,船长66.66米,船宽12.4米,续航力为8000海里,持航60个昼夜,无限航区,最大航速可达14节,具有良好的适航性、抗风浪性、复原性及操纵性,能在远洋各种海况条件下航行及进行调查活动。
“南锋”号渔业科学调查船能满足南海近、外海渔业资源试捕,能进行渔业生物学、生态学调查和资源量评估,开展海洋环境和渔场形成机制的综合性调查,可为我国渔业管理和与周边国家处理资源共享问题提供高科技支撑的专业调查船。同时,又能承担到世界各大洋水域进行远洋渔业资源调查任务,可进行中上层尤其是金枪鱼和大洋鱿鱼及渔场机制形成的调查和世界先进渔具渔法的试验与研究。“南锋”号功能齐全,调查手段先进,实验平台优越,是我国目前为止最先进的渔业科学调查船,这将为研究海洋、合理开发利用海洋生物资源和维护国家海洋权益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南海所人正以百倍的信心迎接新挑战,切实担负起科技支撑产业发展的历史使命。
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