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南锋号科考船系列

“南锋”号南沙科考系列报道(三十九)“南锋”号上的15日:央视网记者随船赴南海科考纪实(央视网)

撰写时间:2012-10-17 [来源:南海水产研究所 ]

字号:
打印

央视网消息(网络新闻联播记者 祝娟报道)15天,航程2630海里,完成了63个站位的取样调查——由农业部、中国水产研究所组织的南沙渔业资源科考队伍,于9月30日结束了对南沙海域渔业资源及环境的调查,返回三亚。

央视网记者登上负责执行此次科考任务的“南锋”号,随船同行15天,体验了科研人员科考的艰辛与付出,见证了“南锋”号赴南沙进行渔业资源调查、维权护渔的全过程。

初抵渚碧礁,四天航行获半小时宝贵通讯时间

9月16日上午10时45分,“南锋”号海洋渔业科考船从广州新洲码头鸣笛起航奔赴南海,前往美济礁等海域执行为期15天的渔业生态环境和资源调查任务。

负责执行此次科考任务的“南锋”号调查船,是我国第一艘自行设计、自行建造,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综合性海洋渔业资源与环境科学调查船,也是目前亚洲吨位最大、具备国际先进水平的渔业资源调查船。

除了随船记者,船上的部分科考人员也是第一次登上“南锋”号。船上搭载科考人员、媒体记者共45人。首日航行,大家都显得异常兴奋,未踏入过这片海域的人们,都对此充满了好奇。

“南锋”号渐渐驶出珠江口,距离广州越来越远,这时候海上的风浪也逐渐增大,大家最畏惧的晕船也如期而至。

前三天很难熬。虽然风浪并不太大,但在浪涌的作用下船晃得很厉害,晕船反应较大的人甚至吃不下一点儿饭菜,最多只能喝点儿汤,多数时间都只能躺着。耳旁是震耳欲聋的机器轰鸣声,一天又一天地吵个不停。

在晕船和呕吐的伴随下,20日上午6点30分,经过四天四夜日夜的兼程航行,“南锋”号抵达了此次科考的两个重点作业区域之一的渚碧礁附近,正式进入位于东经114度、北纬10度海域。

6点45分,“南锋”号全体船员及科考人员在南沙海域举行了简短的升旗仪式,赶在日出之时,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冉冉升起在祖国南疆海域。

“有信号啦,快看,那就是渚碧礁……”

升旗仪式结束后,“有信号”的消息迅速速在“南锋”号上传递开来。按照行程安排,20日上午“南锋”将途经渚碧礁,此时船上将有半个小时的手机信号持续,这难得的半个小时,对于部分船员和科考人员来说意义非凡。

得知老婆心脏病已好转,轮机长老雷终于松了一口气。

老雷今年54岁,明年4月他将从“南锋”号轮机长的位子上退休。按照原本规定,老雷这次可以不选择出海,但因为不放心,在船队出发的前几天,他向基地提出申请要求出海。

然而,就在出发的前一夜,老雷的老伴儿心脏病突发。

当晚,老雷匆匆将老伴儿送去医院,安排好孩子们守护,16日上午,他依旧踏上了“南锋”号此次科考的征程。

四天时间里船上一直没有信号。直到20日上午,老雷才打通了家里的电话,得知老伴儿的心脏病已经好转。

对于这难得的半个小时手机信号,“南锋”号上还有一个人更加迫不及待,他是三天前刚刚得知侄女意外身亡的科考人员陈国宝。

三天前,通过船上的卫星电话,科考人员陈国宝得知了侄女意外溺水身亡的消息。在航行的几天里,除了工作,陈国宝就坐在甲板上抽烟,他用来装烟蒂的矿泉水瓶,四天时间已经塞满了两瓶。陈国宝说,心里最放心不下的就是父母,怕年迈的老人承受不了失去孙女的打击。

这个四天以来终于出现的半个小时的信号,让他从妻子那里获知家里已处理妥当的消息。

半个小时后,手机信号随即消失,南锋号驶离渚碧礁海域,向首站作业区美济礁全速前进。

首进美济礁,渔政人讲拦截菲律宾军舰故事

20傍晚,在驶离渚碧礁9个小时候后,“南锋”号抵达科考首站作业区美济礁。

由于天色较晚,加上乌云笼罩,我们只能在暮色中通过海水拍打礁石激起的海浪,判断美济礁的大概模样。这是一个由椭圆环礁围成的海洋泻湖,尽管是个礁岛,但放眼望去,整个岛礁的轮廓还是不能尽收眼底。当潮水渐渐退去时,礁石周围的海水呈现出淡蓝色,与深蓝色海水划分出一条明显的分界线,届时,一个马蹄状的泻湖才会渐渐呈现在大家面前。

美济礁位于北纬9度55分,东经115度32分,东西长约9公里,南北宽约5.2公里,中间泻湖平均水深20多米。四周礁石在退潮时露出水面6英尺,有3个进口可以进入泻湖。这3个出入口均在南部和西南部,大型船只可以在涨潮时通过南部最大的一个出入口进入泻湖。因为“南锋”号吨位太大,只能停泊于岛礁外。

21日上午,在科考领队刘新中跟正在泻湖内执行护渔任务的南海渔政局301指挥船接洽沟通完毕后,记者中午乘坐快艇进入泻湖,并登上了渔政301指挥船。

据渔政301船本航次指导员郝会成介绍,中国南海渔政301船建造于1992年,1994年首航,即到达了美济礁,虽然前来执行任务的渔政执法人员换了一批又一批,但十多年来,301可谓美济礁最长久的守护者,成为了岛礁上“铁打的营盘”。

每一个来过美济礁的渔政人,都能如数家珍地讲述一个流传了十多年的护礁故事。郝会成说,1995年5月13日,菲律宾外国记者协会组织了由日本、美国39名记者参加的记者团到美济礁进行“实地采访”,在两艘军舰的护航下企图强行进礁,力图使美济礁问题国际化。

当时守礁的是南海渔政局的中国渔政304号船,他们的任务是将对方拦截在美济礁8海里之外。

“当时身在304船上的渔政人,都做好了牺牲的准备,一旦菲律宾军舰想强行进入,304随时准备将船沉入泻湖入口,以阻断唯一的入礁航路。现在那些老渔政人讲起这些故事,还会热泪盈眶,这也是每一个南海渔政人都听过的故事。”郝会成说,后来对峙了几小时后,菲海军不敢强行闯礁,只好安排记者分批坐直升机到美济礁上空“采访”,才避免了一次冲突的发生。

如今,南海渔政局仍然会常年派渔政船前来美济礁护渔。301就是其中的一艘,船上配备了空调宿舍,实木的床架,电视、DVD、KTV室应有尽有,淡水机可以解决洗衣洗澡问题,生活补给也没有问题,执法人员甚至从陆地带来活鸡活鸭,圈养在船上。尽管生活设施一应俱全,但在茫茫大海上,有一个问题是无法改变,那就是狭小的活动空间和长期驻守海礁带来的孤寂感。

301教导员郝会成说,301在这里,除了维持正常的渔业生产,渔民的任何问题,渔政都必须帮忙解决。

此次执行301护渔任务的工作人员于9月1日抵达美济礁,而还有一个月,他们才能结束本航次的任务,返回陆地。茶具,是301工作人员宿舍最必不可少的装备,没有出勤任务的时候,三两个工作人员聚在一起喝茶聊天,是消磨时间最好的办法。一位正在喝茶的船员调侃说,“等到祖宗十八代都聊完了,我们的任务期还没结束。”

再入潟湖,探美济礁内鲜为人知9人墓碑

9月22日上午,“南锋”号科考队决定给美济礁内渔民送去一些生活补给,于是,记者跟随小艇再次进入美济礁泻湖内,就此采访了美济礁内唯一的渔业养殖公司管理人员林圣平,见到了美济礁内那块鲜为人知的9人墓碑。

指着那块9人墓碑屹立的方向,林圣平说,那是一段他不愿意去提及的记忆。

2007年,林圣平坐着琼京太渔01号渔船和10多名工友随叔公林载亮一起,劈波斩浪来到了美济礁,因为叔公告诉他,美济礁是世界上少有的优良深海鱼养殖场,非常适合价格昂贵的暖水鱼东星斑、老虎斑等鱼生长,世代靠打渔为生、没有多少文化的林圣平,对于身为南海地理编委会副主任的叔公的话,深信不疑。

与林圣平他们乘坐的琼京太渔01号一起来的,还有叔公购买的6万条老虎斑和东星斑鱼苗,于是,这个只有13个人的团队,仅靠一条改造过的渔船,在远离海南陆地900海里的岛礁开始了规模化养殖的致富之路。

然而,就在他们经过几个月艰辛努力,在岛礁内将网箱渔排搭建起来,鱼苗全部投放之后,当年11月20日凌晨,一场灭顶之灾袭击了他们的渔排和岛礁,也让林圣平有了八天八夜此生难忘的经历。

林圣平回忆说,当天夜里,正在渔排上的礁棚休息的他和工友,遭遇了16级台风海贝思的正面横扫,他们的礁棚和网箱鱼排瞬间被全部摧毁,在美济礁内作业的10多名工友也被狂风卷走。

情急之中,林圣平和另外两名工友抓住渔排,在海上漂流了八天八夜,才被一艘新加坡的货船救起,幸免于难。几经波折回到中国后林圣平才得知,在这次台风中,9名同甘共苦的工友因此丧生。

然而,经历了死里逃生的林圣平,一年后却再次出现在了美济礁上。

“‘海贝思’能卷走我们的船,却卷不走我叔公开发南沙的心,尽管这里曾经差点要了我的命,但我不忍心让74岁的叔公一个人回到这里。”林圣平说,为了帮叔公实现他的养殖科研计划,更为了给9位葬身大海的同胞一个交代。在休整了一年后,林圣平再次随叔公一起,带着6万尾老虎斑和东星斑鱼苗踏上了美济礁的征程。

如今4年已经过去,在林圣平的打理下,叔公林载亮的富华渔业在美济礁的泻湖内,已经建成近30个网箱,养殖了大约5万尾鱼,营业额能达上千万元。而在南海水产研究所多项研究课题的协助下,美济礁渔业在经历了“养殖技术研究”、“生产性养殖试验”之后,也正式进行“经营性规模养殖”。因为年事已高,林圣平的叔公将美济礁内的养殖工作也全权交给林圣平打理。

与美济礁生死五年相依,除了养鱼,林圣平对于自己和众多渔民在美济礁的存在,也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在南沙美济礁从事渔业生产活动,我们也在维护国家主权,有一种民族主义爱国主义情结在里面,身上的担子会重一些。”林圣平说。

林圣平穿了一件印有“中国人民解放军”字样的假迷彩服,他说,在远离大陆的边疆海域,想着有官兵和渔政保护,心里会更踏实。

在与林圣平结束聊天时,他反复强调了自己的一个诉求:“希望政府能在这里建一个码头,既能保证正常的运输需要,又能在台风来临时让美济礁及其周围的渔民能有一个避风港。”说完,他转头望着那座水泥石碑伫立的方向,沉默不语。

多年来,美济礁内的这块9人墓碑,和长期在驻守在这里的渔政人、辛勤耕作在这片海域的渔民,一起守候着祖国南疆这块极具战略意义的疆土。

进入渚碧礁,偶遇睡在渔船过道里的科考员

“南锋”号在完成了美济礁3个工作日的科考取样工作后,于25日转战渚碧礁,进行下一个站点的科考采样工作。

其实,“南锋”号此次所执行的科考任务,只是南海水产研究所南海资源调查任务的一小部分。由于条件有限,南海水产研究所仅有“南锋”号1条从事渔业资源调查工作的科考船,为了完成全部科研任务,研究所的很多项目都必须通过租用其他科考船或渔船来完成。9月25日上午,记者在渚碧礁外,偶遇了正在此海域进行科考的南海水产研究所租赁的一艘渔业调查船,并因此邂逅了“南锋”号上10名科考人员之外的另一位科考员--张鹏。

张鹏个头瘦高,皮肤黝黑,满身油污,身着短衣短裤。初看起来,这个扬州汉子和船上的渔民没有任何区别,如果不是领队介绍,很难意识到他是已拥有副研究员职称的渔业科学家。

登上渔船,渔网散发的恶臭裹着柴油味儿扑面而来,小船在浪涌中剧烈地摇晃,几分钟就会让人头晕目眩。张鹏和其他3名科考人员,挤住在船上一间不足6平米的宿舍里。张鹏说,因为实在太热,出海期间的大多数时间,他都睡在没有任何遮挡的渔船过道里。

由于张鹏他们租用的是灯光罩网船,出海这20多天,他们几乎都是晚上通宵作业,白天开船跑点,张鹏一边给向记者介绍情况,一边提醒大家“船上用柴油灰尘太多,小心碰脏衣服”。

从二楼宿舍下来,经过一层甲板的过道,两块破旧木板搭起的餐桌上,还放着他们吃剩的午餐:蒜蓉冬瓜,水煮咸鱼。张鹏指着厨房里装有几条南瓜的菜篮说,这是接下来30天的蔬菜。

介绍完渔船情况后,记者提出要做个简短的采访,对着镜头,张鹏慌忙整理了一下衣服,略带尴尬地说,为了节约淡水,他身上这身衣服,已经三天没有洗过了。

自9月1日出海,张鹏带领的4人科考团队,已经在南沙海域调研取样20多天了,已经走完的工作站点有近20个。而要完成他所负责的本航次所有科考任务,他们还需30天航程。

与“南锋”号一应俱全的设备相比,渔船的科考条件要艰苦得多。渔船上的科考硬件设备,是一台手工电焊在船体外的水声学探测仪,驾驶室里不足一平米的富余的空间,被他们用作简单的分析室。

但面对艰巨的环境,张鹏却不以为然。

“这次出海收获太大了,我没想到现在北纬13度附近还能捕捞到大量的鲣鱼,这个重大发现可以直接指导渔民生产。”张鹏说,出海最高兴的事情,就是取样捕获到大量的鱼,当想到这些研究成果能转化为生产,为渔民带来直接经济效益时,就不觉得出海条件苦。

从2010年开始着手南海深海渔业资源环境的研究到现在,张鹏已先后出海近两百天。这次科考中,他们的小分队已经在南沙附近发现了多个小型金枪鱼渔场。张鹏他们返回陆地后,这些渔场数据将形成研究报告递呈渔政管理部,而这些研究成果将直接指导渔民前来南海作业生产。

因为还要在天黑前抓紧赶赴下一个站点,张鹏他们只在渚碧礁外停留了一个小时,通过“南锋”号补充了简单的生活物资后,就匆匆离去。

据“南锋”号此次科考副队长李纯厚介绍,在南海渔业资源环境科考研究的队伍里,每年累计出海30天以上的人员达60多人次,他们每年为南海周边三省区提供渔情咨询报告20多份,发表学术论文和技术报告60多篇,为指导渔民在南海,尤其是在南沙群岛海域作业生产提供有力的科研支持。

村民细说三沙生活十年巨变

2012年7月24日,中国三沙市人民政府正式宣告挂牌成立,这座中国最南端、最年轻、管辖面积最大、人口最少的海上迷你城市,瞬间成为了全球瞩目的焦点,它的一举一动,也牵动着亿万人的心。

28日晚,“南锋”号在顺利完成美济礁、渚碧礁的全部科考任务后,记者有幸跟随科考队一起,抵达了这座被形容为小三亚的年轻城市。

如果不是码头旁停靠着的军舰和密集的哨岗,以及随处可见的禁止拍照的标志,行走在三沙永兴岛被海岸桐、麻枫桐、银花树等一系列热带植物覆盖着的林荫道上,你绝对会认为这里是个堪称世外桃源的度假胜地。

方圆两公里的永兴岛,其实只有被命名为北京路和海南路的两条主街道,一条不足百米,一条百米有余,岛上没有交通警示牌,也看不到红绿灯。北京路上,超市,图书馆、银行、邮电局依次排开,而宾馆、饭店、发廊、烧烤吧和KTV则位于海南路上。虽然远离大陆300多海里,岛上的物资全靠琼沙3号船定期补给,但不管是超市还是餐馆,这里的物价和陆地其实相差无几。这个两平方公里的岛上,甚至还拥有一个可以起降波音737的机场和两个5000吨级码头。

从北京路绕过一条不知名的水泥路,再穿过一片布满沙石的林荫小道,郁郁葱葱的密林里,隐藏着这个岛上唯一的一个渔民村——永兴村。据村长符载畴介绍,三沙市共有195家住户户籍在岛上,除开“三沙工委”和“三沙办”的干部、职工家庭,其余都是在永兴岛从事几十年打渔生活的渔民,他们绝大多数都生活在永兴村,以木板和塑料搭建的简易居所为家。

今年48岁的村长符载畴来永兴岛定居已经13年,虽然同样是在三沙海域摸爬滚打几十年的渔民,但如今这个身着白色衬衫,手戴黄金戒指,穿梭于岛上唯一的海产品交易市场张罗生意的海南万宁人,身上已经完全看不出渔民形象。符载畴现在主要收购在西沙一带作业或到南沙、中沙捕鱼途经西沙的海南渔船的鱼货,加工包装后作为永兴岛的特产出售给来岛上公干或是旅游的人,就在我们去参观的十几分钟时间里,符载畴已经完成了一单上万元的生意。

闲聊中,符载畴说,其实当老板和做渔民,后者更让自己有成就感,多年来,在西沙海域经常有越南渔船偷摸进入进行野蛮炸鱼作业,为了帮助渔政执法作业,符载畴的渔船就曾抓过几十条越南渔船,“当然,现在这样的事情要少很多了,我相信,成立了三沙市后会更少” 符载畴对记者说。

作为村长,符载畴说,现在最大的希望是村里能给渔民提供更多的补助,让这些外来渔民真正把这里当家。

其实,在村长的带动下,其他渔民也都自发地做起了特产出售生意,一位姓符的渔民透露,这项买卖,已逐渐占到了他们收入的三分之一,他说真正好日子的到来,希望是三沙旅游开通之后。

谈及三沙近十年的变化,今年51岁的渔民郑有机用“住木板房,喝苦涩水,吃咸菜干,点煤油灯”描述了永兴岛十年前的生活,如今,村民使用的是部队补给的电。郑有机指着不远处一个加盖的大水池说,这几年,全村人吃上了“琼沙3号”从陆地补给过来的淡水,定期储存于此,各家自由来取。“岛上现在还能收看到60多个频道的电视节目,那种慢慢长夜与蚊虫为伍的日子,也已一去不复返。” 郑有机高兴地说。

当天晚上,是三沙建市以来首次联欢晚会,而且是军民联欢,郑有机一边和记者聊天,一边张罗着村民去广场过中秋节。

夜幕下,记者走出永兴村时,看到村里男女老少,正说笑着,结伴向联欢晚会广场走去……

三沙设市,百事待兴。9月29日下午,在与南海水产研究所相关领导座谈时,三沙市市委书记肖杰表示,自7月24日建市以来,目前三沙政权的构建和运转、环保交通等基础设施的建设、重点项目规划的编制等各项工作总体运转有序。

肖杰强调,海洋渔业、海洋油气、海洋旅游三大资源开发将成为三沙主要产业特色,其中南海海洋渔业资源的开发和环境保护需要同步进行,并要实现维护国家主权和提高经济效益的双赢。

记者手记:未见成群结队中国渔船的遗憾

9月26日这天,是“南锋”号出海的第十一天,也是我们跟美丽的渚碧礁,跟南沙这个由一个个岛礁镶嵌,犹如洒满了玛瑙的群岛说再见的日子。按照科考计划,在完成南沙美济礁、渚碧礁两个重点作业区的取样工作后,“南锋”号此次科考任务,也就此告一段落。

早晨8点,领队在通过电话向驻扎在这里的部队道别之后,“南锋”号缓缓驶出渚碧礁泻湖, 早就听说渚碧礁离菲律宾占领的中业岛只有15海里,船长为了满足我们的好奇心,在驶离渚碧礁后,特意将我们航线向距离中业岛的位置靠近了一些,透过望远镜,大概5海里之外的岛上能隐约看到一些白色的建筑设施,岛上树木林立,简易的机场跑道清晰可见,这应该是除南沙主岛太平岛外,第二个比较大的岛了。

其实,南沙群岛有200多个岛礁,其中出水岛礁、沙滩有约50多个。但是,在露出水面的50多个岛礁中,除中国大陆仅驻守7个岛屿、中国台湾占驻了南沙主岛太平岛外,其余均被越南、菲律宾和马来西亚分别非法占领了29个、10个和5个。我国占驻的岛礁不仅为数不多,且较为集中,并且多年来一直仅限于捕捞渔业的开发利用,所以渔业也就成为我国维护南沙主权的重要砝码。

但在我们跟随“南锋”号科考来南沙群岛的这些日子里,除了在美济礁内看到了在那里长期从事规模化养殖的渔业公司,我们在沿途很少看到中国的渔船捕捞作业的身影,偷摸进入我中国海域捕捞作业的越南及菲律宾的渔船,反而不在少数。

无论是跟渔民聊天,还是向科考人员请教,所见所闻都能让我们感受到南沙渔业资源蕴藏之丰富,西、南、中沙海域蕴藏着209万吨至370万吨的渔业资源,但因为航程远,成本高,国家资源开发重近海轻远海等原因,使得这些资源被严重浪费——我国实际年开采量仅为8.3万吨,而与此同时,这些资源也日益被周边国家渔民窃夺。

南沙之行,祖国辽阔的疆域和优美风光让我们骄傲自豪,但同时,眼看着大量的岛礁被侵占、辽阔的海域被分割、丰富的资源被掠夺,又让我们内心顿感焦灼。开发南海,渔业先行,南海渔业资源摸底、捕捞能力开发迫在眉睫。

希望再见南沙时,沿途能听到我国渔民的吆喝声,看到他们的渔船在南沙海域成群结队耕海劳作。

(转自央视网http://news.cntv.cn/2012/10/17/ARTI1350466352597974.shtml

微信扫一扫
分享到朋友圈